首页 >> 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 >> 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我可以插嘴吗 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洪荒之功德99999999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庆余年 反差 铁血战士之最强兵神 庆余年2:范闲归来时 唐砖 遮天 
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 易中天 -  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全文阅读 -  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txt下载 -  帝国的终结(平装版)最新章节

无德之德(1/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帝国的法治不是法治,帝国的德治也不是德治。

德治原本是原始社会的管理方式。那时资源和财富不多,族群很小,有限的一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然不妨实行“部落内公有制”。在部落和氏族内部,所有的东西都归全体族民共有,并按照原始道德(德)和风俗习惯(礼)来支配和分配。这就是最早的德治和礼治。应该说,这种制度曾经是很美好的。没有子女的老人和失去父母的孩子,都能得到赡养和供养(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),统治和奴役没有存在的余地,权利和义务也没有差别(各尽所能,按需分配),分工则完全出于自然(男耕女织)。支配人们行为的依据,除了生存的需要,就是原始的、纯朴的道德。领导者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,便可“垂衣而治”。这就是历来被人们崇拜和向往的“尧舜之世”。

这样一个时代可能确实存在过。恩格斯在他的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一书中,曾经描述和赞美了那个时代和那种制度。恩格斯说:“这种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制度啊!没有军队、宪兵和警察,没有贵族,国王、总督、地方官和法官,没有监狱,没有诉讼,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。”为什么会“有条有理”呢?有“德”啊!

然而,即便是在这个时代,也不是只有脉脉温情,同时还有野蛮的暴力。正是这种野蛮的暴力,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。包括九黎战涿鹿、炎黄战阪泉,也包括五侯争霸、七国争雄。所以我们不能把那个时代想象得太美好,更何况它早就一去不复返。氏族社会过去了,部落时代过去了,就连邦国时代也过去了。纯朴野蛮的原始社会,已经不可逆转地被权力至上的古代社会所替代。这个时候,如果再鼓吹原始的、纯朴的道德,鼓吹所谓“尧舜之治”,即便不是欺诈,也是愚昧。实际上正如恩格斯所说,它只不过“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作辩护”(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)。因此儒家和帝国统治者一再推崇、标榜和鼓吹的“德治”,便带有极大的欺骗性,正所谓“五帝三皇神圣事,骗了无涯过客”(毛泽东《贺新郎·读史》)。反倒是另外一些思想家的头脑要清醒得多。比如老子,就曾以他独有的睿智和冷峻,说出了许多人不愿意正视的事实和不愿意接受的道理——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”(《老子》第十八章)。也就是说,一个社会如果起劲地标榜和鼓吹道德,这个社会就一定出了问题。

的确,从部落到国家,是一种“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”;而“新的、文明的阶级社会”的帷幕,则是由“最卑下的利益——庸俗的贪欲、粗暴的情欲、卑下的物欲、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”揭开的(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)。这种堕落甚至有章可循,这就是老子所说的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(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)。从三皇五帝到西周封建,再到春秋战国,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。

首先是“失道而后德”。道,就是氏族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精神。它的特点,是财产公有,酋长公选,社会讲究公正、信义与和平,即《礼记·礼运》所谓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”。结果是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所有的人都是亲人,或被看作亲人,都能得到应有的抚养、赡养和亲爱。这就叫做“大同”。后来,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了,部落公有变成了家族私有(天下为家),所有的人都只顾自己的家庭和家族(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),生产劳动也只为自己(货力为己),公权力也变成世袭(大人世及),圣人们只好出来制定礼仪以为规范。这就叫做“小康”。启废禅让是“小康”的开始,西周封建则是“小康”的既成。这时,原始的、素朴的道德既已沦丧(大道既隐),就不能再讲“道”了,得讲“德”。

事实上,西周思想家强调的也正是“德”。从周公到孔子(孔子是西周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),“明德”、“事德”、“敬德”、“好德”、“有德”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。这其实是一种无奈。庄子说,河水干了(泉涸),鱼们来到陆地(鱼相与处于陆),相互用吹湿气和吐唾沫的办法来救助对方(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),这当然很道德,很感人,但又怎么比得上根本就用不着救助的“相忘于江湖”(《庄子·大宗师》)?可见人们提倡道德,只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道德了。现在,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已经无可挽回地堕落,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高扬道德的旗帜。更何况,周夺殷人之天下,不标榜自己有德,不鼓吹上天“唯德是辅”,就没有办法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。这就是“德治制度”诞生的原因。

不过,西周的“德治制度”并不只讲“德”,还讲“礼”和“乐”。因为道德作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规范,是无形的。用来治理国家的东西,却必须有形。因此还得要有“礼”。礼,包括礼仪、礼节、礼貌、礼法、礼教,其实就是一系列行为规范。它的作用,是能将“德”落到实处。那么,为什么还要有“乐”呢?因为“礼”是一种秩序,是文明对野蛮的镇压。这就要用“乐”来调剂、平衡。乐,既指音乐,也指快乐,也就是要求“以德治国”必须音乐般和谐,收到上下秩序井然(礼),人人心情舒畅(乐)的效果。按照周公对这种制度的设计,德为礼之本(根本),礼为德之表(表现),而乐为礼之辅(辅助),也就是“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”。一个中心,就是德;两个基本点,就是礼乐。礼辨异,乐统同,礼讲秩序,乐讲和谐,它们共同为德治服务。德治抓根本,礼乐来实施,因此又叫“礼乐制度”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洪荒之功德99999999 万古神帝 网游之仙朝霸业 铁血战士之最强兵神 都市修真医圣 在第四天灾中幸存 薄荷酒 夺舍了通天教主 在人间 大奉打更人 完美世界 我可以插嘴吗